查看原文
其他

冷玉彬:读古文并非全为“学习”,更是要从中见识一番

给孩子 2022-09-14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雅云课堂 Author 冷玉斌


心目中想给孩子读的那部选本就是这样的。我并不全然是为了古文“学习”,让女儿背诵,记住词语解释,更多在乎的是她与古文有些亲密接触,从中见识一番,既是感受汉语之美,也能一睹古人古事,得到传统文化的小小熏陶。



“有益矣,岂犹恨其晚哉!” 

——商伟编注《给孩子的古文》阅读随感

冷玉彬

(“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”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老师) 


几年前,为了和女儿一起读点古文,在选本上很费了番心思,不愿读那些以“小古文”为名的今人选篇,却又无钟叔河先生那般学问,能自己编一册《念楼学短》课孙。好在不久,收得“读库”重制的《共和国教科书·新国文》,就用了这套民国教科书,与女儿共读,但这册教科书并非文言,等到她四年级时,还是挑了一册带注音的《古文观止》,由着她自己看了。直到最近,看见中信“给孩子”系列出了新品,商伟先生所编注《给孩子的古文》,拿过来翻翻,不由击节称佳,心想要是早几年看到,那一定就以这一册,来作为女儿的古文启蒙书了。 

《给孩子的古文》书影


商伟先生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,讲授中国古典文学。这一册选本是他应活字文化之约,耗时数年,精心选目、导读、编注而成。关于古文选本,商先生是这么理解的:

▲ 商伟先生


从古文作品中,我们可以读到美德与修养、友谊和情义,也可以读到对自然的观赏、艺术与审美的趣味,以及生活的经验和历史的智慧。一部好的古文选,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。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,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。


实在令我惊喜,事实上,心目中想给孩子读的那部选本就是这样的。我并不全然是为了古文“学习”,让女儿背诵,记住词语解释,更多在乎的是她与古文有些亲密接触,从中见识一番,既是感受汉语之美,也能一睹古人古事,得到传统文化的小小熏陶,这不正在商先生私心所念之中?


待读完全书,更有一番感慨,商先生编出了精彩,也编出了新意。在我看来,《给孩子的古文》,的确担得起一个好选本的称誉,选文丰富,内容丰赡,有公认之经典,有新选之妙文,兼之导读与注释,由浅入深,直道而行;此外更有文化浸润之力,古人所述自然之味、生活之趣、艺术之真、修身之道、人情之善,跃然眼前。一纸烟云,一腔真意,恰为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》“纤秾”之谓:

柳阴路曲,流莺比邻。乘之愈往,识之愈真。如将不尽,与古为新。

《二十四诗品》


先说选目。


作为一册古文选本,书中自不少历来为人称颂的经典之作,以时间为序,诸子中如《老子》《论语》《庄子》,到得魏晋,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、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、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,往后还有韩愈《师说》《祭十二郎》、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、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、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、张岱《湖心亭看雪》,全书收束于饮冰室主人《少年中国说》,慷慨又响亮,此文压轴,可谓余音绕梁。


在此类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外,商先生慧眼独具,更从古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入手,选择了一些以往选本中不常见的作品,如谢赫《〈古画品录〉序》、金圣叹《快事》、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、董其昌《跋米芾〈蜀素帖〉》等,使得小读者可一窥古文主题与内容之多姿多彩,“小自身边琐事、日常交往,大到历史兴衰、天下存亡”,更可对古文的重要文体获得一个基本了解,

收入的文章包括从经部、史部和子部书籍中节选的片段,也包括了书信、记、传、志、赋、序、论、说、祭文、游记、画论、题跋、墓志铭,乃至儒家经典和戏曲小说的评注等。


确实如此,题材之多样,内容之丰赡,文体之纷繁,在《给孩子的古文》里,历历可见。


作为一个今天的读者,阅读古文时总免不了有一番“趣味”上的考量。之前与孩子一起读《古文观止》时就有感觉,里头不少官样文字,如“章表疏奏”等,读来无趣。商先生也注意到了,在某个访谈中,他就讲:“像《古文观止》,选择大量的官方的应用问题,章表疏奏这些东西确实不太适合。”除了避开这些内容,他更着眼了一个阅读的接受性,从读者的立场出发,选择恰当文章,比如女儿在多个选本中遇过的《左传》名篇《郑伯克段于鄢》,本书未选,倒是有《战国策》数则,这数则又非长篇大论,却是那些辩士所讲的有趣寓言:《画蛇添足》《南辕北辙》《鹬蚌相争》,还有以往不多见的《列子》数篇,文字不多,俏皮风趣,忧天之杞人,动了机心的好沤鸟者,利令智昏的欲金者,他们身上怕是有着很多普通人的影子,略略琢磨,或也能让小读者们会心一笑,又不乏思考了。


我进而觉得,商先生是编给孩子的,选文中也流露出一些独特的“孩子气”,实际上就是或浅或深的儿童立场,如《〈笑林〉三则》、柳子厚《蝜蝂传》、郑板桥《书后又一纸》等,或者同一作者不同篇目的确定,如诸葛亮,不选《出师表》,而选《诫子书》,对儿童阅读的体贴,对儿童教育的点醒,相得益彰。此外,这当中还有些篇目,草蛇灰线,气脉相通,联系紧密,商先生自己就指出,

比如前面提到《孟子》,后来到金圣叹,选了他注释《孟子》的文章,到了后来李贽《童心说》,在导读里又提到孟子的‘赤子之心’,与‘童心说’又连在一起了。


这一组选文,都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,我也留下了很深印象。


说选目丰富,还有编者在选择作者时透露出的才识与见地。文选不是全集,汇于一册书中,要能给出自古及近古文的代表性篇目,并且,不仅代表古文的特点与发展,还代表了此一作者的突出观念与某些风格,《给孩子的古文》中,除了那些一向为选家青睐的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的大家宗师,更在习见的视野之外,选入了一些平日少见却同样有着独特文字魅力的名家,以致能够打破小读者脑中固有之见,如王维与李白,小读者以往更多了解他们是大诗人,而本书各收其文,再有文震亨、锺惺、李渔、吴敏树,所选其文章多与日常经验、人际交往、生活美学、艺术欣赏相关,这样的作者,这样的文章,能让孩子们接触更多题材与风格,给出更多有益的阅读线索,更能与他们自身审美结合,开拓视野,让孩子们看到一个美好的古代中国,更好地做个现代中国人。


昭明太子萧统当年编《文选》,就其标准有“综辑辞采”“错比文华”与“事出于沉思,义归乎翰藻”之说,以商伟先生这一选本对照,庶几近之,毕竟此后历朝历代,好文章更多,选择余地更大,更为难得的,在此之上,更有出于今人对儿童阅读、对古文学习的观察与思考,由此作出了更恰当更符合当下的选择。


说了选目,就是导读。


《给孩子的古文》是“给孩子”系列中第一本包含了注释与导读的读本,在阅读之后,我不禁因欢喜而感叹,商先生选得精当,导得亦好看。我太喜欢他的导读文字,每一篇单独抽出来,就是一份厚度与温度兼有的简明版解读与阐释,从“作文”角度,文字好,结构佳,意蕴深。粗粗来看,这些导读大抵上一则以史,一则以文,即一方面介绍原书与作者,讲其成就,述其生平,立足于文学史;另一方面则是就文章而谈,有针对性地解读,点出要点,分析重点,提示读法,指点学法。


书中例子很多,不胜枚举,此处不惮篇幅,抄录商先生为个人极爱的文章——震川先生《项脊轩志》——所作之导读:

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的书斋。在这篇文章及其补记中,归有光从项脊轩写起,先是描写了它的格局、周围的环境,以及前后的修补增益,然后记叙了发生在这里的家庭琐事,分别写了与祖母、母亲和妻子魏氏有关的一两个细节。归有光关注细节,这一点我们都有目共睹,但他更善于利用细节来营造氛围,这才是他的过人之处。他写自己久居此屋,无须开窗,单凭脚步声就知道是谁从窗前走过。这一句看似随意,却是点睛之笔: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她们的声音和气息,在静美的时光中缓缓扩散,弥漫了记忆的每一个角落。


《项脊轩志》是一篇忆旧的佳作,朴素平淡,而又深情隽永。忆旧的伤感像溪水般在字句间汩汩流淌,波澜不惊,却沁人心脾。

▲ 《项脊轩志》作者 归有光


这篇志文,到“项脊生曰”那一段就结束了。自“余既为此志”以下,是后来的补记,而写补记的时候,作者的妻子已过世多年了。归有光连续使用了“后五年”“其后六年”和“其后二年”等字眼,为时光的消逝留下标记,也为全文创造了一个不断回溯的视野,从过去回到更远的过去。写下最后一段时,连作者本人也已常年在外,远走他乡了。


于是,便有了结尾的那一句:在他最后的回望中,庭院里的那棵枇杷树已经长大,挺拔高耸,如同车盖一般——那是亡妻在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。这是写树,更是忆人,是在睹物思人的当下,怀恋那随之而去的岁月。(商伟导读至此引完,编者注。)

《给孩子的古文》内页实拍图


这么多年,读过不少关于《项脊轩志》的解读,有学者之论,有教学之解,而商先生这短短四节,大处落笔,呈现细节,又加上“时序词”的咀嚼,文采斐然,点染到位,仍然让我深感受益,而这段文字本身,其音韵与情境,又极为匹配《项脊轩志》原文风格,淡淡幽情,浅唱低吟,余味悠长。好的文字,都藏着时间的秘密,《项脊轩志》如是,此段导读亦如是。


关于导读,商伟先生有自己明确的主张:

不求面面俱到,也没有遵循一个固定的格式,而是每一篇各有侧重,就文章的某些精彩之处,做启发性的提示和发挥。我希望这些导读既能展现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,也可以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。


我以为商先生是说到做到,且做得相当好,上引一段,可见一斑。对于“展现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”,不唯导读,实则只看选文已可感受一二,另外两点可重点说,一是“启发性的提示和发挥”,商伟先生解读古文,常读出文中“点睛之笔”,而他的导读也是这样,略一发挥,便自有机杼,气象大开,确实是极好的提示。如解读陶弘景《答谢中书书》,文章已分析完毕,就此收笔未尝不可,但是,商先生紧跟着写了一段:

南北分裂、晋室东渡之后,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。而对江南的开发,也正是对自然山水的一次发现。自此之后,山水之美不仅体现在了山水诗中,而且滋养了南朝文人的气质风神。物色感召,心为之动,江南的秀美风景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。一个美文的时代,由此降临。


由小及大,渐入佳境,由文入史,受益无穷,读来已令我于此文字中,“物色感召,心为之动”。编者有这样的发挥,真是读者阅读的幸运。


另一可说,即“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”,商先生导读中结构把握、关键词句品读、文体特征介绍、语法修辞分析,这些都是对阅读古文方式方法的直接引领,他以他的读,引导孩子们的读,启发孩子们在阅读古文时,要善于想象,体贴古人,更要学会前后贯通,深化理解,如对张岱《湖中亭看雪》中“舟子”的辨析,本质上,这就属于一种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。但是,我要说,这还是商先生的小道,在导读中,商先生更不时有对孩子们阅读心性的指引与培育。导读韩愈《师说》,一番引导,商先生写道:

从古文作品中,我们可以读到美德与修养、友谊和情义,也可以读到对自然的观赏、艺术与审美的趣味,以及生活的经验和历史的智慧。一部好的古文选,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。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,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。


“细心体会”,这已经是读法之上的阅读态度,与作者对话,切莫厚今薄古,小看作者。


再如《岳阳楼记》导语,最末一节说得太好了,不仅孩子适用,我觉得大人们也应默记于心:

面对熟读过的名篇,我们应该尽量消除习惯所造成的惰性,恢复第一次读到它的那种新鲜感和陌生感,这样才有可能在我们自以为熟悉的文字中,发现它们不同寻常的奥秘。



而对吴均名文《与宋元思书》的解读,结尾忽然加得一句:

大自然的赐予,如此丰厚慷慨,又如此震慑心魄,令人游于其间,物我两忘,流连忘返。


还有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导语中的一句:

久违了,古典诗文中的月夜。当下都市的灯光太过喧闹了,闲人更少。还有谁记得上一回月下漫步,那是哪一年了?


说到底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“理论是灰色的,生命之树长青”,与自然为友,发自然之思,才是最好的阅读与经历。


关于导读,还有一处好,这就是商先生说的“前后参照,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,而全书读起来,也因此有了一种整体性”,前面提到的孟子、金圣叹、李贽已是一例,再举一个,选本中有《老子》“上善若水”一节,讲“水”;后有《庄子》“逍遥游”,讲到“风”;再到苏轼《答谢民师书》,探讨写作经验,有“如行云流水”之喻,此处,商先生导读有这样的句子:

我们前面读过了老子和庄子的文章,他们写水写风,都不仅限于内容而已。正像苏轼在这里写到的那样,水和风同时也是关于写作的譬喻……


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,一下子就将不同文本联结起来,让人得悟内在呼应,三言两语更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深邃的思维与意象,而从中又能领悟,文化都是有脉络的,后人承继前人,前人总在启迪后人,代代相传历久不衰,这么一想,也更多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。导读之用,导读之境,导读之美,姿态横生,跃然纸上。


据商先生讲,他撰写导读的时间远超预期,可见他用心之深,只是,这样的导读对读者而言,真是再好不过,就如他导读金圣叹《释孟子四章》所言:

不仅提示了阅读的门径,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阅读所带来的智性的快乐。这是一个难得的收获……读过之后,我们才知道,经典原来还可以这样读!


“经典原来还可以这样读!”将商先生导读一篇篇读过,我心里也是这样的开朗和快乐。


与导读相搭配的还有注释。值得一提的是,商先生没有对选文进行“串讲”或“翻译”,这一点,我同样欣赏。商先生在《宜园》一文导读中解释了他的想法:

这篇短文体现了作者一向洗练警策的风格。他们以写诗的态度来作文,反复推敲斟酌,每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。比如,写那块“千年聚”是“风所结,霣为石”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数百万碎石被风给凝结起来,又化作陨石,自天而降。这样一说,意思倒是差不多明白了,可原先的精神气儿就全都不见了。读古文因此不能靠白话翻译,古文是用来读的,不是用来翻译的。


说得好,说得好!我同样认为,“翻译”云云,一来是把古文当作外语,实不可取;二来翻译也无法复现古汉语文字之美,如商先生所提“原先的精神气儿就全都不见了”,要真正学会文学阅读,就需要直接接触它的原生态文字;三来这本身也是一种智识上的迁就与退步,不与经典原文亲近,谈什么传统文化复兴?

《给孩子的古文》内页


《给孩子的古文》版式、装帧也漂亮,古意盎然,神形兼备,所附插图集中展现了古人的书籍样式与阅读文化,让读者对古代的书籍能获得亲切的感受:古人阅读的书籍是什么样子的?版式如何?古人读书,还连同注释和评点一块儿读,那注释和评点格式如何,居于何处?书画的题跋又是怎样的?这些都活泼泼地来到读者面前,应景而贴心。


很喜欢商先生选录的锺惺《与陈眉公》一文:

相见甚有奇缘,似恨其晚。然使前十年相见,恐识力各有未坚透处,心目不能如是之相发也。朋友相见,极是难事。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,患相见之无益耳。有益矣,岂犹恨其晚哉!


钟惺说的是友情,又何止是友情?在我想,学亦如此,书亦如此,只要“有益”,无论何时打开,都不必有相见恨晚的遗憾。进而,又有如商先生讲诸葛亮《诫子书》,“诸葛瞻不过八岁而已,信中所说的道理,他未必能懂”,但这完全没有关系,因为诸葛亮“为的是他终身受益”——商伟先生编注《给孩子的古文》,愿心应也在此。


所以,希望更多大人和孩子,一起打开这本书,一起来阅读,让古人的这些异彩华章,道德与智慧的结晶,人生阅历的总结,陪伴着大家成长。但愿孩子们长大了还记得这些篇目,再回过头来重读,那么,每一次重读,都好像旧友重逢,宾至如归;每一次重读,都会带来发现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。

作者简介

冷玉彬

江苏兴化人,小学语文教师。爱孩子,爱教书,爱课堂,爱阅读。国培计划”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, 中国教育报2015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,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,《新京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等报刊特约书评人,家庭教养丛刊《家庭学校》主编,先后参编儿童《新经典•日日诵》《我的母语课》等。


HOTRECOMMEND

/荐/读/

《给孩子的古文》

商伟 编注

策划出品:活字文化

中信出版集团

2019年04月


一部好的古文选,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。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,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。


知名学者商伟主编的《给孩子的古文》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文八十篇,内容既有诸子百家之言,如《老子》《庄子》等篇章,也有史传篇目;既有脍炙人口的唐宋八大家散文,也有历代学者名家的精彩论断。书中古文言简意丰,有古人充满哲理的对话记录、朋友间寄思怀远的感情抒发,有古代名家对历史、人生、艺术的思考感悟,还有长辈的谆谆教诲,篇幅长短不一,读来朗朗上口,有助于从小培养古典文学素养。编者更添加了细致的导读和注释,既展现出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,也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。选本内容不仅适合孩子们课外阅读,也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,共享阅读的喜悦和交谈的快乐,帮助孩子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。

🔚

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读古文?
应付“无节操”考题只是小目标,学古文是要成为更好的现代人

北京两大中学名师:不读书语文考不过120!这个高考魔咒怎么破?

商伟×杨立华:古文给我们提供了现实世界里失去的美好

专访哥大教授商伟:当下教育万万不能忘记这一点!

哥大教授商伟忆恩师: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

给孩子

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“给孩子”系列

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,

持续"给孩子一部好作品"。

微信公众号ID :tochildren

转载:联系后台 | 入微信群请加:missfanyi

   点击文末"阅读原文",点亮更多精彩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